2018,什么影响了我?

与其说这是个 2018 年的年度总结,不如说是个「好物分享」。 2018 年遇到太多有意思的事物,这些事物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了我:有些促使我做出某些决策,有些增长了我低劣的智识,有些让我碰巧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。我相信这些事物不仅对我而言是有用的,它们应该具有某些「通用价值」。所以我想通过文章,尽自己所能挖掘和分享它们的「通用价值」。 文章将从自媒体、书、音乐三个部分展开,且每个部分互相独立,并无关联。 自媒体 从今年年中,我开始坚持一个小习惯:记录自己的每日阅读轨迹,主要包括在一些碎片时间阅读的自媒体文章,以及顺便简单写下体会。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这个阅读轨迹,同时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,总结了以下三个对我影响较大的自媒体。 阑夕的笔记本(新浪微博:@阑夕) 作为一个远古微博大 V,@阑夕个人的风评基本是好坏参半的。在高频率的更新下,他在微博和公众号发布的内容质量其实也有些参差不齐。但他在微博做的付费内容「阑夕的笔记本」,确实是十分难得的高质量互联网内容服务。 「阑夕的笔记本」的形式很简单,每天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,推送一份文章清单,同时附上他自己对内容的摘要和批注。把「阑夕的笔记本」当作一个互联网产品来剖析的话,它解决了以下几个需求: 信息筛选:信息爆炸的今天注定了我们无法了解所有的新鲜事。相比于粗浅地看几个每日热点新闻,我更希望每天能针对一个特定话题做深入阅读和分析。「阑夕的笔记本」围绕一个热点主题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模式契合了这种需求。 信息质量:做过媒体的阑夕有着很不错的内容嗅觉。他的选文范围覆盖了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一些较优质的自媒体。大部分的选文可以用于做二次阅读和深度阅读。 信息重组织:不是简单的信息聚合,而是将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做重组织。以今年 9 月 27 日的「美团的上岸,王兴的人设」为例,他分别从王兴的创业经历、美团的发展轨迹、美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、美团对消费经济的意义四个方面组织了 6 篇文章。或由表及里,或由点及面,他按照一定的逻辑揪出一个问题或事件背后的长尾信息。这是「阑夕的笔记本」最有价值的功能,也是其他内容服务很少能够做到的。 除了成为我的主要信息源,「阑夕的笔记本」还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: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沉淀为一种产品或 app?换句话说,以信息的筛选和重组织为卖点,做付费的高质量内容分发服务,是否会有用户买单呢? 微信公众号:@乱翻书 一口气读完「腾讯没有梦想」时,我想我的感受和大多数人一样,震撼、畅快、忍不住想再读一遍。 上一次读互联网文章获得这种类似感受的,应该要追溯到读吴军老师的《浪潮之巅》了。潘乱(即@乱翻书的作者)的文章值得许多自媒体人去学习和借鉴:树立一个短而有力的观点,以大量例证不断塑造和深化观点,用巨大的信息增量和适当的文字技巧维持读者的阅读快感。当然除了这些文字技巧,更重要的还是他长期做互联网媒体工作所获得的知识积累,以及亲自实践互联网创业的经验沉淀。 当然潘乱也是普通人,他的观点不一定正确,他的表达也不一定客观。他会在文章中或有意或无意地用些春秋笔法来强行塑造观点,也会存在对材料的片面主观解读。例如在「没有梦想」把「做很薄的一层」解读为「困在很薄的一层」;例如在「王兴的无限游戏」里描写王兴和马云的对话以及后来阿里投资美团的段落,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文字误导。 但这些不妨碍@乱翻书成为一个优质自媒体。他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水下信息,从更广更高的层面解读行业现象,对一些业务的解读也十分独到(尤其是信息流和内容分发)。不必太在意他的立场是否中立,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其内容本身。 微信公众号:@黄峥 2018 年,关于黄峥和拼多多的讨论从未中断。 和大多数人一样,之前我对拼多多的认知停留于「廉价」「山寨」「假货」这几个标签上,对黄峥的看法大概就是「投机主义者」。但在无意中看到黄峥在自己公众号里写的「把“资本主义”倒过来」之后,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。 这篇文章可以认为是黄峥自己对拼多多的理解。拼多多想要做的事是:通过集合消费者,聚集消费意愿的确定性,将这种消费意愿的确定性标准化、产品化,从而产生附加价值。理解了这样的目标,就不难进一步理解拼多多:基于微信的社交裂变集合消费者,通过拼团和信息流推荐确定消费意愿并将其产品化。从目标确立,到现状分析,再到产品形成,拼多多按照黄峥早已规划好的路线逐渐进化。 在@黄峥这个公众号里还能看到一个「拼多多之外」的黄峥:他的学生时代,他在谷歌的工作经历,离开谷歌后的创业经历,他对罗素的理解,对供应链改革的思考。看完之后你大概就会相信:黄峥和拼多多的成功原因绝不是「廉价」和「投机」所能概括的,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拼多多。 书 《失控: 机器、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》 : 我们对「去中心化」和「分布式」大谈特谈,但其背后本质是什么?作者给出的答案是:取材于生物学的「活系统」。作者将生物学的观点挪用至互联网,站在 90 年代对互联网的当下和未来做出一系列分析。虽然我一直对类似「科学统一论」的观点持怀疑态度,但是在阅读中还是一次次被作者说服和颠覆。 《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: JVM 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》: 除了把 Java 的相关知识弄懂之外,它还帮助我建立了一个理解语言底层原理的通用框架,即从「内存管理」「执行系统」「编译运行优化」三方面来构建框架。如果想要深入一门 OOP 语言的底层原理,这本书算是一个可以兼顾「有一定深度」和「对入门者友好」的选择。 《 Java 并发编程实战》: 基础部分讲得十分系统,让我理解了大多数并发编程相关的基础概念和一般应用。但部分高级概念和应用对我来说还是有些过于硬核了,并不能完全地掌握。 《 MySQL 技术内幕: InnoDB 存储引擎》 : 在大量应用 NoSQL 和 NewSQL 的今天,阅读 MySQL 之类的传统数据库技术原理还是有一定意义的。数据库技术本质上都是解决数据持久化需求,及其带来的 CPU 和存储介质(机械/固态硬盘、内存)之间的效率不匹配问题。这类效率不匹配问题应该也能在业务中频繁遇到,所以 MySQL InnoDB 的解决方案还是值得去借鉴和学习的。 音乐 2018 年的新音乐似乎有些令人失望。或许是前两年的好作品井喷所带来的心理反差,但 2018 年确实是缺少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为「大作」的一年(尤其是上半年)。侃爷的 “ye” 是张好专辑,A 妹的 “Sweetener” 是张好专辑,Blood Orange 的 “Negro Swan” 也是张好专辑。但当拉长时间线,把这些专辑放在歌手生涯里做纵向对比时,就会它们显得有些松散或乏味。它们是好作品,但离「大作」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。...

September 15, 2020 · 2 min · Yike